梁万年回应何时恢复到疫情前,科学研判与理性前行
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的当下,公众对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期待愈发强烈,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就“何时能恢复到疫情前”这一问题作出回应,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梁万年指出,恢复到疫情前并非简单的时间点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维度的考量,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尚未被彻底消灭,其变异毒株不断涌现,传播力、致病力虽有所变化,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即便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在大规模传播的情况下,仍会对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影响社会正常运转,不能仅仅因为一段时间内未出现大规模疫情就盲目乐观地认为可以立即恢复至疫情前状态。
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层面而言,疫情暴露了我国在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短板,过去,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多依赖传统的防控手段和经验,而此次疫情促使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疾控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专业技术水平,这些体系的完善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只有当各项防控措施能够精准、高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时,才能为全面恢复提供坚实保障。
在社会经济复苏方面,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创,我国也不例外,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遭受严重冲击,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尽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部分行业已逐步回暖,但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仍需克服诸多障碍,消费者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人们对外出消费、聚集活动仍心存顾虑;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问题,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梁万年强调,恢复的过程应该是渐进式且动态调整的,各地应根据本地疫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度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恢复策略,对于疫情控制较好、公共卫生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可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适度放宽人员流动限制,推动复工复产复学;而对于疫情反复、防控压力较大的地区,则需继续强化防控措施,优先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
从民众心理适应角度来看,长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下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习惯了线上办公、远程教育、减少聚集等新形式,突然回归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在恢复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风险,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稳过渡。
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对我国恢复进程产生影响,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相互关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防控情况直接关系到跨境人员往来和贸易合作,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控制疫情,我国在开放过程中将面临输入性风险,这也会延缓国内恢复的步伐。
梁万年的回答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恢复疫情前状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在科学评估、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持续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未来。
本文 红茂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m.hk858.cn/posta/8706.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